今天所稱之「印度」及古時之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文名 सिंधु‌(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هندو(Hindu)、希臘語變為(Indu),龜茲語Indaka。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
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
《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的梵文名音Sindhu )。

山海經》記載:「西方有天毒國」。  

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的「天」古音讀如 xien;天竺、賢豆都是波斯語Hindu」的音譯,波斯人讀 Sindhu Hindu,希臘人讀 Hindu Indu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根據 Indu 讀音更名為「印度」大唐西域記卷第二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我們常聽到的興都庫什山(Hindu Kush),是位於中亞,東西向橫貫阿富汗的山脈。其音來自於當地語言,其含義有兩種解釋:「殺死印度人」和「印度殺手」,也有一種說法,Kush來自於波斯語中的Koh(山)。

印度的語言稱為印地語(Hindi), 或是興地語. 印地語又稱北印度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在1965年1月26日成為了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語言(連同英語)。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是同一種語言(稱印度斯坦語),但前者用天城文,後者用阿拉伯字母,前者引進的梵語借詞多一點,後者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借詞多一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Chang 的頭像
    Eric Chang

    掉在衣服上的餅乾碎屑

    Eric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